韩三平退休,喇培康继任,中影股份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
韩三平领导下的中影集团,从一开始就具备中国电影公司中实力最雄厚的全产业链体系。这种实力从作为源头的制片业起,一直蔓延到下游的放映行业。尽管因为市场的逐步开放、民营资本的崛起,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正一点点被消磨着。如果说以前韩三平领导的中影“一统天下”是属于体制意志主导的“大时代”,那么这个垄断破冰、群雄崛起的“小时代”,将带给喇培康领导的中影更大的挑战。
进口片发行优势弱化 分账片赚少批片找补
中影掌握国外电影进入中国的唯一渠道(中影进出口),而中影也是仅有两家拥有发行进口片资质的公司之一(另一家是中影参股的华夏)。进口片引进发行的收入,一直以来是中影的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签署备忘录之后,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票房分账比例提高,从过去的13%提高到25%,引进影片配额,从过去的每年20部提高到34部,增加14部3D或IMAX影片。大陆电影人高喊 “狼来了”已经两年,外国电影公司获得的分账比例提高之后,是否也影响了中影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利润和地位呢?
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好莱坞片方获得的是票房25%的纯收益,中影方面的利润大大降低,而且扣除宣发费用,影院的分账,发行某些电影的时候还可能赔钱。”
国产/进口电影前十票房对比国产/进口电影前十票房对比
从2013年整体票房收入来看,217亿的总票房中,分账大片的票房收入约68.5亿人民币,按照从13%到25%的分账比例变化,好莱坞公司从中影进出口手里多拿走了8.2亿的纯收入。可以看出,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容,进口片的收入虽然有起伏,但整体仍处于上升的态势。不过中影发行进口片的利润大幅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除了分账大片之外,一些民营公司发行的买断版权的所谓“批片”依旧离不开中影的控制,每年有20部左右的“批片”发行。而一些高票房的“批片”,也成为了中影收入的重要来源。
“说到底,中影的地位是体制赋予的,在整体上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告诉新浪娱乐:“毕竟有资格做批片的民营公司,批片的资格是中影奖励的,奖励的理由,可能是因为之前某部片子,民营公司发行的非常好,那么就会有批片资格的奖励,但是这样的指标不仅很少,而且还是通过中影来调配的。”
马上要上映的《超验骇客》、去年的《钢铁侠3》就是典型例子,一位从事进口片发行宣传的业内人士告诉新浪娱乐,“这些电影票房潜力大,对于中影来说,做成‘批片’比分账片的收入更高。今年夏天的《变形金刚4》有李冰冰和韩庚参演,也不是分账片。据传出品方想要把《变4》运作成可以在中国市场争取更多排片优势的合拍片,但是没有成功。”
制片遭遇民营公司围攻 院线影院受冲击但仍坚挺
华谊、博纳、光线、乐视等民营公司的崛起,以及他们所推出的成功作品:《泰囧》、《小时代》、《私人定制》等电影,是否也让中影面临失去市场地位的处境呢?
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出示了一组统计数据:“2011年,中影参与制作并公映的电影17部,占年度公映影片总数的7.5%;2012年,中影参与制作并公映的电影16部,占年度公映影片总数的4.9%;2013年中影参与制作并公映的影片有31部,约占年度公映影片总数的一成,这个比例应该说很高。”而作为民营电影公司龙头的华谊兄弟[微博],2013年发行的电影只有5、6部。
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去年国产片票房前几位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私人订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警察故事2013》,中影主控的基本没有。而《太极侠》《富春山居图》这几部中影投资较多的电影,市场反响反而不如预期。中影主投的《中国合伙人》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票房5.4亿。
而在2008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中《赤壁》、《长江七号》、《梅兰芳》都是中影操盘的项目。
那是中影最好的时候。
拥有一家电影宣传公司的J先生,感觉到了中影的地位随着民营公司的“蚕食”受到了挑战:“我觉得随着电影局对生产力的解放,和近几年来影院的迅速发展,中影的绝对‘垄断’地位确实受到了挑战。”他说:“近几年来我确实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国产片中,中影真正出品的电影不多。”
尽管如此,中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中绝对优势的地位又是不可撼动的,这不仅因为中影拥有自己独立的制片、发行公司和非常健全的发行系统,中影还有自己独立的拍摄基地。并且,中影通过控股入股的方式拥有众多院线,在目前的电影工业中,能拥有如此强大完整的产业链的中影,受到的挑战尽管存在,但并不强大。
“中影的电影网络最全面。它有一个自己的地网监察系统,这个系统是中影独有的,可以真正检测各个地方院线的票房的真实情况,和排片的情况。这些都是中影不可取代的。既然拥有这样的优势,当然还是会有绝对的市场地位。”J先生说。
中影还有着其他政策赋予的优势,张伟平就曾经公开指责中影用发行进口片的优势打压对手,他还称韩三平是搞个人崇拜的“座山雕”,“《三枪》这次选择和华夏合作,所以在档期遭到《2012》、《第九区》两部进口大片的围追堵截。人家是庄家,没人敢招惹,这种垄断,对国产片市场产生了制约和迫害。”
所谓的市场化如果能够成立,需要中影与其他民营公司的权力相当。J先生告诉新浪娱乐:“举个例子吧,直白的说,中影可以拿一部市场可能不会好卖的、任务性的片子给万达院线,要求万达排片。如果是绝对市场化的,万达当然有权力不排,或者排得非常苛刻,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中影也可以不把《变形金刚》给它,这个损失又有谁愿意承担呢?”
随着数字拷贝普及度越来越高,行业竞争激烈,提早布局的中影数字发行部门优势也越来越少。
某发行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以前片方制作数字拷贝,数字密钥必须通过中影制作,一些长期合作的公司可能会与中影旗下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直接结算,但实际上也是和中影合作。
但是2012年之后,电影局和电影频道成立了数字拷贝制作公司,而华谊、乐视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自己的渠道制作数字拷贝。中影负责制作的数字拷贝价格比其他公司的起码贵50块钱,在市场上没有任何优势。“本来这一部分是中影一块儿稳定的收入,但是现在也少了。”一位国营电影单位的前高管透露。
不过中影还有院线。
根据2013年中国电影院线排名显示,中影控股或参股的院线在前十名中占据四席。中影星美(第2)、南方新干线(第6)、北京新影联(第7)、中影数字(第10),此外,四川太平洋、辽宁北方、江苏东方院线分列第11、14、26位。还有市场份额较低的海南蓝海电影院线。
“从这些影院的排名来看,还是可以看到中影在院线中的地位。”电影市场资深专家刘嘉告诉新浪娱乐。
这些院线产出的票房占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30%。刘嘉说,中影拥有中影星美60%的股份,在中影南方新干线是主控。在其他几家院线,中影所占的股份也不少,中影数字和四川太平洋就是中影绝对控股。
但是隐忧也确实存在。
从2013年的国内院线排行上可以看到,除了万达依旧领先以外,其后几名的竞争已经步入胶着状态。中影星美“万年老二”的地位岌岌可危,观影人次、总座位数增幅有限,眼看要把席位拱手让与上海联和;飞速雄起的大地院线后来居上,已经超越了广州金逸珠江和中影南方新干线,跻身第四名的位置;新影联的排位一年比一年走低,四川太平洋院线已经被挤到了十大之外……
所以仅从单个院线来看,中影控股或参股的几家(星美、南方新干线、新影联、四川太平洋等)势头都显得有点颓。反观几支新生力量,看起来却是气势汹汹。拿大地院线来说,他们从建立之初就看准了自己的位置,从而瞄向二三线城市市场,几年内就实现了三连跳。万达院线更是雷打不动的行业老大。
“这几年民营公司都起来了,中影原来的优势遭到很多冲击。再加上电商的加入,市场变得更加复杂了。现在上面也在调研,没准会有一些举动,比如北京市可能也成立个强大的影视集团,让中央和地方上的资源强强联合。所谓垄断肯定都是暂时的,中影也得想尽办法壮大自己了。”一位经历过中影“辉煌时代”的某院线高管说。
“现在像万达、金逸、大地这样,由直营影院组成的院线成为了市场的新军,他们优势越来越明显。”曾在主流院线工作多年的赵伟(化名)说,“以万达院线为例,他们在排片、会员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越来越快。”
而相比起来,中影参股的大部分院线旗下影院都属于加盟影院,管理没有直营影院效率高。2007年,中影组建影院投资有限公司,在投资的影院中,有些中影只占很少股份(如UME华星),有些属于全资但是规模相对较小。而中影数字院线虽然也有一些直营影院,但大部分也是以加盟为主。
“中影影院资源数量庞大,这是优势,但是分布、管理相对松散,这是隐忧。”赵伟认为,中影需要在影院发展的新一轮热潮中,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IPO周折
备战上市十年有余的中影,去年初终于出现在证监会IPO的申报名单中。
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预期,中影首轮IPO募集的资金,将会用于院线扩展、影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大电影制作的投入。上市除了广泛募集社会资金进行发展,还要求中影进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化企业管理一直是中影寻找的出路,而这条路对于国企来说并不好走。有传言说,最早中影准备上市的时候,连财务软件都不符合要求。这些年来,中影一直在努力,寻找改革的路径,希望在更多的领域和市场接轨。
中影集团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等8家单位组成。公司上市之前,进行股份制改造,2010年,中影集团联合其他7家战略投资者成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影股份),中影集团占股93%,歌华有线、湖南电广、江苏广电、国际电视总公司、长影集团、中国联通、央广传媒等其他7家公司各占1%股权。
彭侃表示,“中影上市,归根到底是一个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怎么协调8家单位之间的关系、怎么对国有资产进行改革、怎么面对市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比如退休员工怎么安置、(电影厂)地皮怎么处置,八家单位的利益怎么协调分配,怎样把一开始产权混乱的资产做到产权明晰……”
这些问题,中影从未明确回应过。《经济观察报》曾在2011年报道,为中影上市服务的中金公司在审核中影的财务状况时,发现中影虽然市值40个亿,但是年利润只有1000多万,结构也不合理,无法达到上市的要求。然而,对于中影的盈利,中影股份发言人蒋德富给出的数字是在2009年中影获利过亿,而在2010年盈利为4个亿,是所有文化单位中最高的。
根据媒体报道,在获得北京怀柔地区的地块后,中影将北影厂陆续迁往怀柔影视基地,而北影厂的原址则计划开发成一块云集五星级酒店、电影大厦、顶级豪宅、购物中心为一体的复合地产项目。而2012年北影厂原址的拆迁引发了北影内部许多人士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矛头指向对韩三平治下中影的运作模式。
北影厂原厂长兼党委书记、国家一级导演宋崇曾对媒体表示,中影集团这次把北影厂的土地还给总参一起开发,从而获得了10亿元补偿。土地所有权只是北影厂拆迁的一方面原因,还有另外的因素则是因为韩三平考虑到中影股份的上市问题,“他或许需要这笔钱来包装业绩。”
但艺恩咨询高级分析师杨舒婷对新浪娱乐表示,“未来中影作为文化电影企业上市,基础前提是其主营业务及电影相关的盈利能力,而类似房地产这类所属关系较弱的盈利途径并不能成为其上市(和发展)的必经阶段。”
“说到底,是国家想要中影、上影这样的国企上市。”曾在国家级电影企业工作过的S先生告诉新浪娱乐,“一连几家上市的电影公司都是民营企业,国家需要把中影这样的国企推到市场。”
彭侃这样评价韩三平对中影集团的贡献:“韩三平对中影集团进行了好几轮改革,从面对市场自负盈亏,到集团化,再到成立股份制公司为上市做各种准备,他都是主要的执行者。这是中国电影业改革的缩影。他作为电影人,同时具备产业的头脑,知道怎么在市场和政府需求中找到平衡,难能可贵。”
但是韩三平没有在任上等到中影上市的最后一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中影作为国家电影发展的龙头企业,掌握了其他公司不具备的进口片发行垄断优势。
彭侃表示,“中影通过调控进口片的发行规模和档期,让国产片和进口片票房保持相对平衡。同时,又不能太打压进口片,因为全年总票房的不断上升,无疑非常需要进口片的贡献。”
业内人士预期,中影与意识形态有关的业务,比如进口片发行权、电影频道业务将不会上市。进口片发行有“垄断”嫌疑,电影频道业务与电视有关,在中国,电视台的业务都不能上市,因为上市意味着要对股民负责,也增加了被收购的风险。
新浪娱乐翻阅已经公示的《中影股份上市环保核查材料》发现,具有垄断特权的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以及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CCTV-6确实并未出现在核查名单上,杨舒婷表示,“预计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制片、发行、营销等分公司等核心子公司是上市热门”。
核查名单上,中影集团旗下子公司、控股和参股公司共47家,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发行和院线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
杨舒婷表示,“未来出现第三张引进片牌照不是没有可能,对于中影来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在提示其改革的必要性,而作为以内容谋生存的电影行业,高质量影片的规模化,才是其发展和盈利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所必须直面的问题。”
2014年,中影参与出品的《狼图腾》《太平轮》《笔仙3》等片都将陆续公映。新舵手喇培康执掌下的这艘大船,如何破冰,前途几许,尚无定数。
今天的中国,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剧变。曾经被认为稳如磐石的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中石化确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时间表让国企垄断进入倒计时,传统媒体全面瓦解,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到来……在这个产业剧变的中国,在这个旧的轰然倒下新的遍地生长的大时代,中影所面对的变化,实在不算新鲜。
(转自:新浪娱乐 魏頔、易东莹、何小沁)